将电源、电网、电荷和电能储存等多个组件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系统,这种一体化的方式即源网荷储一体化,能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以更好地适应新能源、智能电网和清洁能源发展的需求。
日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快速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实施范围,包括增量配电网场景、工商业企业产业园区等工业场景、整村开发等农村地区场景、旅游景区等服务业场景、学校等公共机构场景等。
从实施范围来看,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实施范围有增量配电网场景;工商业企业、产业园区等工业场景;家庭作坊、农村生产企业、整村开发等农村地区场景;购物中心、物流中心、旅游景区等服务业场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会议中心等公共机构场景;充电站、加油站、加气站、加氢站等能源服务站场景;煤矿、油田等矿区场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场景;算力中心、数据中心等数据基础设施场景;其他适宜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场景。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发现,郑州、洛阳、南阳、周口、商丘、新乡、驻马店为I类地区,每地目标任务为2027年前建设70个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
《方案》提出,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应用,强化技术引领支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异质结、钙钛矿/叠层等新型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探讨研究,提升新能源发电效率。加快电力装备核心芯片、源网协同控制等技术突破,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适应力。开展能源系统数字化和智能化关键技术探讨研究,提高电源、负荷供需匹配度,解决新能源发电间歇性、不稳定性问题等。
推动重大技术应用。开展敏捷电能分配器、大规模多场景新能源汇集协同控制保护等技术应用,结合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推进,推动关键技术落地,实现产业化发展。在增量配电网区域内开展大容量、中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应用,重点应用液流电池、压缩空气等长周期储能技术,满足多时间尺度应用需求等。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强化校企合作,组建产学研用装备产业联盟,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装备制造企业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产业协同攻关、聚合发展,培育一批创新主体。加快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温暖带)建设,逐步加强源网荷储耦合运行模式实证研究,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探索实施路径。
清洁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等)具有低碳甚至零碳的特点,在其生产和消费环节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极少,通过加强清洁能源的供应,能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直接助力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绿色低碳水平。
加快分布式新能源就地使用。鼓励各类主体利用自有屋顶和空闲土地建设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自发自用、就地消纳。创新发展模式,快速推进多领域融合、多场景应用的新能源就地开发利用。
促进清洁能源就近开发利用。全力发展风电、光伏、余热余气余压、生物质发电和总装机5万千瓦及以下的小水电站、煤层气(瓦斯)发电以及综合利用效率高于70%的天然气热电冷联供等清洁电源。鼓励工业公司、增量配电网等主体根据负荷需要,按照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就近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汇集接入电力用户,原则上汇集点距离用户不超过20公里。
拓展多品类能源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建设多能互补、集约高效的综合能源站,实施风、光、地热、生物质等多种清洁能源协同开发,提供综合能源服务,实现供电、供热、供冷、供蒸汽联动,加快能源供应方式转变,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推动配网改造升级对于促进电网高效运行有着全方位的及其重要的作用,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高效供电,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用电需求和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举措。
对此,《方案》提出,将加快建设适应源网荷储一体化需要的配电网,鼓励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绿电专用变压器和绿电专用输电线路等配电设施,优化接网路径,保障新能源直接供应。持续推进配电网设计模块化、选型规范化、建设标准化。优化公用配电设施布局、高标准建设智能微电网等。
深化配电网体制机制改革。放开配电领域投资和市场准入,鼓励多元社会主体投资建设配电网,建立投资竞争机制和发展指标评价标准体系。加快完善配电网工程定额与造价管理体系,推动电网企业持续加大配电网投资力度,提高配电网工程投资效率和安全质量等。
促进源荷协调互动。鼓励用电量大、负荷可调节能力强的工业公司合理的安排生产时序,优化工艺流程,推动负荷主动适应新能源发电特性,多用自发绿电。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调度平台建设,加强精准预测、智能调控,促进源网荷储各环节高效匹配、协同运转,实现由“源随荷动”向“源网荷储互动”转变。
积极培育优质负荷。发展外向型产业,推进产业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创新应用场景,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产品,打造外向型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快速推进“7+28+N”产业链企业源网荷储一体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支持算力中心开展算力、电力基础设施协同规划布局,推动新能源就近供电,鼓励同步开展节约能源改造和余热资源回收利用,提升算力、电力协同和综合能效水平。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深入推动农村能源革命,支持农村地区各类主体优先使用自发绿电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推动单一依靠大电网供电传统模式向自发自用为主、大电网兜底保障新模式转变。推广“绿电+清洁取暖”“绿电+公共设施”等多种应用场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激发农村消费潜力,培育壮大集体经济。
加强储能与源网荷协同互补。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结合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负荷用电特性、电网运行负载率等因素,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合理配置特殊的比例的储能设施,支撑绿色电力就地就近消纳。
积极发展多元化储能路线。鼓励增量配电网建设长时储能设施,缓解新能源发电特性和负荷特性不匹配导致的长时平衡调节压力。鼓励用电量大的用户配置高效灵活的储能系统,实现削峰填谷,促进发电和用电的时空匹配。在交通、通信等供电可靠性要求比较高的领域,鼓励建设移动式或固定式新型储能设施,提高应急供电保障能力。(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王新昌 冯子雍)